之前偶翻電子書的【儒林外史】,有這麼一句【他母親做些針指,供給他到村學堂裏去讀書。】其中的針指,有讀者投書,認為應作針黹,建議篇者修改,篇者因之做了調整。個人則認為此事值得商榷,特說明如下:
先從“黹”談起,該字的意思是指:縫紉,刺繡。爾雅釋言:「黹,紩衣也。」郭璞注:「今人呼縫紩衣為黹。」由以上注釋可知,針黹就是以針穿線縫製衣服之謂。儒林外史該段文句改用讀者所建議之針黹,文義尚合。既如此,筆者又何必浪費篇章於此?因為針黹其實是晚清才出現的新詞。形容女性手指靈巧,善於縫繡,自古所用的其實是“針指”而非“針黹”。口說無憑,今將歷來相關詩文例舉數篇於下:
關乎針指者:
一、敦煌石室殘卷,今藏倫敦博物院與法國巴黎圖書館的寫本,有唐人【雲謠集雜曲子】寫本(圖1.),而曲名鳳歸雲的有四首,其第四首有句如下:「幼年生於閨閤,洞房深。訓習禮儀足,三從四德,『針指』分明。」(圖2.)
二、唐詩周賀【重陽】:「霜報征衣冷『針指』,雁驚幽隱泣雲泉。」
三、宋詞葛長庚【永遇樂】:「膱脂垢膩,猶是小蠻『針指』。」
四、宋詞黃大臨【七娘子】:「『針指』花枝,線賒羅袖。」
五、元曲關漢卿【新水令】:「料想他家,收針指晚妝罷。」
六、元曲陳克明【紅繡鞋】:「茶飯上無些滋味,『針指』上減了些工夫。」
七、元【琵琶記】:「怪聽笙歌聲韻,惟貪『針指』工夫。」
八、明【金瓶梅】:「卻倒百伶百俐,會一手好彈唱,『針指』女工,百家歌曲,雙陸象棋,無所不知。小名叫做金蓮,娘家姓潘。」
九、明【封神榜】:「嬌姿嬝娜,慵拈『針指』好輪刀。」
關乎針黹者:
一、清【鏡花緣】:「跟著母親,嬸嬸學習『針黹』,豈不是好?」
二、清【包公案】:「生一女名兆娘,聰明美貌『針黹』精通。」
三、清【紅樓夢】:「寶釵日與黛玉迎春姊妹等一處,或看書下棋,或做『針黹』,倒也十分相安。」
由以上羅列可知,從唐到明,用的都是“針指”,其意為【弄針之指】,蓋女性用針縫繡,本事全在手指靈活之巧妙。“針指”是俗用語法,用之雖俗,卻意頗傳神。至於晚清何以改用針黹?筆者推想那是文人未顧及此詞本是民間俗用語詞,指與黹又正好音同,以故擅改之,久後積非成是,針指竟遭喧賓奪主,被誤為錯植。針黹用辭雖尚合理,但字較冷癖,民間少用,自是失了民俗原旨之傳神與佳妙。
谷德成稿於2014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