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墾丁覓鼠蹤

 

※ 本文原刊於奇摩部落格,是我在奇摩的關格文。現在稍事整理後在此刊出,做為在痞客邦的開格文。 

前 言:

語言是人類思想表達與連繫的重要工具,語言起源和人類起源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近年來由於DNA的發現與運用,已經知道人類有一個單一的源頭,皆出自非洲。

現代除了非洲以外的其它五大洲的人種,大約是從8萬多到5萬多年前間冰期海水下降時,從紅海南端伐舟、涉水或從北端走出到中東,然後開枝散葉分佈到世界各地的。而語言的產生,從考古骨骼結構分析,智人約20萬年前就俱備語音運作的能力了,如果打個對折來推估,語言的產生也不應低於十萬年。以此人類走出非洲時,起碼就俱備運用簡單語句的表答能力了

個人對語言起源興起一探究竟的念頭與對母語的認知有關,從閩南語延伸出的,即俗稱的「台語」是我的母語,一响我所得到的認知是,『漢民族是起源於亞洲大陸的獨立民族,漢文化的源頭是在黃河流域,即俗稱的中原。閩南語是漢語的正統傳承,它保留了大量上古與中古的漢語語音,這語音是中原漢人由北往南遷移時所帶過來的。』而這樣的論述應該也無異於時下一般人的想法。

這觀點長期以來我就想當然爾的認定著,既沒有去懷疑過,也沒有認真思考為何閩南語會同時存在著「口語音」與「讀書音」兩種不同語音的緣由。直到前一段時間我研究了從DNA探索出的人類起源與遷移的新知,把這知識拿來與語言結構參研比對,才嚇然發現之前所接受的有關漢語的語言傳承觀點是不完整甚至是不合理的。在這裏把個人對語言認知的心得先做一個簡單的歸納,有時間再從分子人類學對基因研究的證據與近代考古學上的新發現,比對個人對語言特徵的探討心得,以期對人類文明極為重要的語言起源能有一個較合理、客觀的認知。而這些問題,以往由於史料不足,往往是被民族情緒或主觀的意識形態所偏導的。

先歸納如下:

1. 語言的起源是來自對外界聲音的模仿,簡稱『仿聲取義』。

2. 現代人的起源是單一的,語言的起源也同樣是單一的,源頭皆出自非洲。

3. 閩南語的口語音是世界嫡傳,承襲自非洲的古人類早期語言。

4. 漢語是隨著人口遷移,由南亞往大陸內陸傳遞,以閩越語為底層的語言,閩南語的口語音保留甚多這底層語言的原貌。這語言傳到中原經過與不同種族的交融,唐宋再倒傳回來成了閩南語的讀書音。這也就是閩南語之所以會並存兩種相近語音的緣故。 

 

一、墾丁覓鼠蹤

當年達爾文為了找尋物種的起源,去了加拉巴哥群島。九月上旬,為了思考語言的起源,我則去了一趟南台灣的墾丁半島。

晴朗的早晨,南台灣墾丁低海拔的熱帶林裏,突然傳來一陣激烈的吠聲與吼聲,循聲看去,樹上有兩種動物在劍拔弩張的對峙著;其中發出陣陣吼聲的是台灣獼猴,而奮力抗衡,狂吠不已的不是野狗,竟是個頭嬌小的赤腹松鼠。

去年的一篇新聞報導提到,日本NHK的記者專程到南台灣的墾丁尋訪松鼠的影蹤。因為墾丁的赤腹松鼠,外表不起眼,卻有著善於口技的本事。牠們叫聲宏亮而多樣,會隨著天敵的對象,改變聲音的形式。比如遇到猴子時,會有對應猴子的叫法。遇到蛇類時,會對應蛇類的叫法。而當老鷹在天空盤旋時,叫聲又會變得不一樣。我認為利用聲音變化傳遞訊息的特質,已帶有語言的原初意涵了。為了進一步瞭解,選擇暑假過後遊人較少的九月,專程去墾丁聽松鼠的口技。

九月九日南下到到高雄已是午後一時餘,再轉搭攬客的計程車,傍晚到達墾丁,當晚入住天主教的民宿。

第二天早上,利用租來的機車,循著婉延的山路,抵達墾丁森林遊樂區入口前,右轉再往前行約5分鐘,到達社頂部落旁的社頂公園。這是前一天,計程車司機楊先生介紹,會有松鼠出沒的地方。

入口處有告示牌簡介,其文如下:《社頂附近昔為排灣族聚落,舊稱「龜子角」,全區為隆起珊瑚礁地形,其間遍佈珊瑚礁裂谷、石灰岩洞穴、草生地等景觀。園區內各類蝴蝶食草、蜜源豐富,群蝶翩翩、蟬鳴處處,長期受東北季風吹襲的風剪樹猶如天然盆景。東側已闢為台灣梅花鹿復育區,是野生動物復育的研究基地。

從入口進去後沿著步道,穿過賞蝶走廊、小裂谷、小木橋、小草園,迎面出現一個相當壯觀的景觀;由珊瑚礁構成的小峽谷,峽谷狹窄處僅容一人,峽谷上頭頂著嵬嵬一方巨石。穿過小峽谷,繞左側經過兩旁巨石觸立的迎風門,不久到達一處草原,視野變得瞭闊,可以眺望遠處台灣海峽與巴士海峽交錯的海灣。晴空下,幾隻鷹鷲盤旋著。經過草原,想要往右穿過取名大峽谷的岩縫,地上卻泥濘不堪,只好再往回走,不久回到小峽谷的出口。稍事休息,順便整理一下相機。此時,不遠處的樹林裏突然傳來陣陣吼吠聲,急忙抬頭找尋,隱約看到樹上有松鼠和獼猴在對峙著。獼猴的吼聲較低沉,松鼠的吠叫聲則高吭而急促,有如狗吠。我趕忙拿起相機,按下錄影鍵,同時搜尋著目標,此時卻不巧,正好有一批遊客穿出小峽谷,他們聽到吼吠聲,興奮的擾嚷著,並且對著聲音的來源指指點點,於是森林迅即恢復平靜。我兀自拿著相機,好不容易等到遊客走遠,松鼠與獼猴就早就不知去向了。在近處林中搜尋一番,不復再見鼠猴影蹤,看看時間已近11點,推想野生動物通常在清晨或黃昏出來覓食的機率較大,便決定先行下山,吃過午飯再說。

出了公園,停車場旁停了一輛賣椰子的發財車,前去買椰汁止渴,順便打探在地訊息,老闆姓潘,是原住民,就住在附近的社頂部落。他知道我的來意後,建議可以去另一頭的森林遊樂區裏找找看,那裡應該也會有松鼠。由於當天遊客不多,他打算收攤,下午要去捕魚。他熱心的要我尾隨他到部落,以便告訴我找尋松鼠的路徑。於是隨他到部落,順便問他怎麼捕魚,他說是用浮潛的方式,在珊瑚礁間拿魚槍射魚,他告訴我他是有執照的,可以合法射魚。本來動念要去看他射魚,但由於時間緊迫,只好放棄。

下山後利用中午時間,到距離不遠的後壁湖魚港遊覽,順便吃價廉物美的海產午餐。吃畢返回民宿稍事休息,約3時許再度出發,這次的目標是森林遊樂區裏的大板根樹一帶。到達之後立刻發現有松鼠在覓食,但由於沒有天敵相爭,松鼠只在闊葉林裡跑上跑下而不發聲。再往森林深處走,雖然看到猴子,卻也是稍縱即逝。天色逐漸轉暗,只好再行下山。

晚上檢討心得,認為社頂公園的小峽谷附近,地形險惡加上林木茂密,應該是猴、鼠長期盤踞的地點。由於隔天下午就要北返,決定一大早再去小峽谷獀尋。

黎明起床,發現天公不作美而下著雨。等雨稍歇出去吃早餐,順便向當地人打聽雨可能下多久,當地人也說不得準。於是買了雨傘、雨衣,決定再到山上碰運氣。返民宿整理行囊,不久陽光卻露臉了。再度騎上機車抵達社頂公園,賣椰子的潘先生與幾個當地人在公園旁的民宅聊天,寒暄後他們告訴我,雨後松鼠怕毛沾濕,應該是不會出現了。雖然機會不大,還是決定進去碰碰運氣。來到昨天鼠、猴爭吵的小峽谷,繞到後方密林,有猴子在樹上吼叫,而果真不見松鼠。猴子看到我闖入林裏,又趕我不走,不一會兒也溜到別處去了。再到各處搜尋都無結果,只看到幾頭驚竄的野鹿,時間已快到中午,只好下山結束這趟墾丁的松鼠調查之旅。

墾丁的旅程雖然沒有錄到音,也只聽到短短不到20秒的松鼠與猴子短兵相接的吠吼聲,但我仍然認為是很值得的。肉食動物在原始密林裏的吼吠聲,雖小如松鼠仍然充滿著霸氣與張力,臨場的感受令人印象深刻。

語言是借助於聲音的情緒表達,最原始的動機與動物的吼叫聲一樣,簡而言之應該就是《情緒的作用性表達》。表達的運用有兩個層面,一個對外,一個對內。對外的作用就是「威嚇」──用兇猛霸氣的聲音威嚇敵手,讓對方有所顧忌,不敢任意侵犯。而對內的作用就是「通知」──提醒同類知道我的存在與需求,或是示警外敵的威脅。以上的作用正好可以從墾丁松鼠的鳴叫看出端倪。從NHK的錄影以及我親耳所聞,分析如下;

當猴子接近的時候,牠以類如猴子的狂吠聲去威嚇對方,讓對方知道我是兇悍的,如果再敢進逼,不惜鬥個你死我活。而一方面也示警於同類,猴子出現了,趕快一起來對付外敵。雖然體小力弱,群體的吼叫總是帶有震撼力的。

當蛇類出現的出現的時候,此時再大的聲音對蛇也起不了作用,所以不需浪費精力去對蛇吼叫。而蛇要捕食的對像是襁褓中的小松鼠,這時牠們發出的是類如鳥叫的急促啾啾聲,這聲音在示警中帶著對弱小同類的憐惜與關懷。

當鷹鷲在空中盤旋時,松鼠會發出單獨的《卡》的間斷聲,警告同類這次的危險是來自天空,要趕快找遮蔽物躲藏。鷹鷲的撲擊快如閃電,許多同伴一瞬間就失了蹤影,對松鼠來說簡直跟鬼魅一樣,所以這聲音在簡短的低促中,夾帶著淒涼與恐懼的情緒。

而當發情時,公鼠會以宏亮威嚴的吠聲宣告牠的地盤,警告雄鼠不要侵入,同時吸引母松鼠的注意。

由上可知,松鼠在簡單的鳴叫聲裏,雖然還不能構成整串的語詞,卻已溶入了速度、忿怒、關懷、悲哀、恐懼、炫耀等情緒的訊息表達,其中也已包含了名詞、動詞、形容詞等語言的基本要素了。

 

二、語言起源的爭議

一般人大概很難想像,人類語言的起源,到現在居然還沒有一個普世認同的答案。它甚至被定義為是,《科學界最難解決的問題》。

自古以來對於語言的源頭,思想家們就不斷的在爭論著各種成因,却都毫無結果。以至於1866年人類第一個語言學會在法國巴黎創立時,便在規章裡明訂了【禁止討論任何語言的起源或創生】的禁令。其後成立的英國語言學會也步踵其後,立下了相同的禁令。這禁令看來似乎荒謬,卻也是迫於多年來相關研究都徒勞無功的無奈。此後,在很長的時間裏,「語言起源」竟被語言學家認為是《嚴謹的學術界不應該議論的題目》。

到了20世紀中葉,雖然有科學家逐漸打破了籓籬,開始借助新的考古學、人類學、生物學、心理學、語言學等知識,以及較進步的分析技術,企圖給人類語言起源找出能讓人信服的答案,可是到目前為止,也還得不到中肯的結論。

目前為止,有關語言起源的假說,大約有以下幾種:1.神授説。 2.手勢引動說。 3.模聲説。 4.情緒抒發說。 5.社會約定說。 6.合作勞動說。 7.音樂說。 8.接觸說。

  

三、閩南話保留著語言起源的根苗

如上文所述,已被學術界定義為最難解決問題的語言起源,卻意外的讓我在閩南語的口語音裡找到了線索。因為閩南俗音裡保存著甚多其它語言幾乎難覓蹤影的仿聲音,而那些被我稱之為『種子音』的仿聲音,就是追尋語言起源的有力線索。它的特性幾乎有如科學家從DNA的比對找出了人類起源同樣的明晰。

大家都知道漢文字起源於《象形表意》,但卻很少人知道漢語音的起源是在《仿聲取義》,也就是說凡物之得名都是根據該物發出的聲音來取用的。這現象迄今為止,只有極少數的語言學家提起過,卻大都語焉不詳。章太炎是注音符號的創造者,他在『國故論衡』的〈語言緣起說〉裡曾提到:鳥類裡的鵲、雀、鴉、鴨、雁、鵝等,其得名都來自於牠們的鳴叫聲。但接下來他卻認為,馬的得名是來自〈武〉字,牛的得名是來自〈事〉字,因為馬跟武、牛跟事,上古音是同韻的。其實只要用閩南俗音念一遍,就能體會,馬的得名是來自於牠的的奔跑聲,而牛的得名則是來自牠的鳴叫聲。章大師是漢學的泰斗為何會有此誤?當然是現在通行的華語,由於受到北方阿爾泰語系的影響,已經失去了古早仿聲取義的原始音讀,而讓他失了判斷。

這裡要做說明,閩南語有兩種口音,分別為口語音與讀書音,一般人都誤以為閩南語來自中古唐音,其實那指的是讀書音,閩南人的底層血緣是百越族,所以閩南口語音是百越族的一種原始語言。而這語言是古人從非洲帶出來,沿海迤邐向東,到太平洋岸再折而向北,進入中國大陸,成了漢語的根苗。

流傳的過程由於,保持沿海魚撈的生活習性,氣溫環境變化不大,人數不多未形成政治階級體系,沒有與其它文化交流等原因,而非常難得的保存了語言初起的語音形態。這語言從閩南流轉到中原以後,被中亞過來的北方民族,整合成周朝的上古音,到了唐代又受歷來梵語及中亞語言的影響,變化為中古音而隨著移民傳回閩南,因為已經與文字結為一體,所以成為吟誦詩文用的讀書音,並且由於體系相同,所以與口語音一起在閩南流通。而這結合了文字的中古音,歷經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南北語系的一再交混,成了現在通行的華語。

一般人抱著黃河中心主義,以為中華文化的發源地是在中原,其實中原對中華文化的真正意義是,它是南北文化的大溶爐,而不是發源處。歷史考證已傾向於證明,黃帝本是西來的游牧民族。史載黃帝一朝發明了宮室、文字、蠶絲、舟車、指南車等一堆東西。不可能這麼巧,這麼多重要發明,同一時間都出現了。那其實更應該是把南方文明的原有物,整合運用的結果。

閩南語的口語音舉例如下:鳥『tsiáuㄐ一ㄠ\』,狗『káuㄍㄠ\』,虎『hóoㄏㄛ\』,鼠『tshúㄘㄨ\』,雞讀『kueㄍㄨㄟ』,其語音皆對應於相對動物的鳴叫聲。至於蛇讀『tsuâㄗㄨㄚ/』,是來自草地爬行聲,馬讀『b\』,是來自其奔跑聲,鱷讀『kho̍k(ㄎㄛ‧)』是來自於牠的合口聲。器物方面,劍讀類似『ㄍㄧㄤ‧』,是金鐵交鳴聲,刀讀『ㄉㄛ』,是剁物聲。至於樂器方面,如鐘、鼓、琴等就更不用說了。由以上例舉,可以知道,只要能發出聲音的,都是因之而得名。而不發聲或非屬名詞的,先民也運用聯想、借用或引申等方法來發展出語詞。由於篇幅關係,這裡只舉一個例子,『蛇』由於行走不正,有毒性,又神出鬼沒,所被轉用到斜、邪、脅等字。至於牠的外型,則被借用到了繩索的《索》字。此外包括《鎖》《縮》《娑》《唆》《搓》等,也都與之有關。因此可以知道語源的起源應該是,先模擬了各種能發聲的物品產生『種子音』,再利用這些種子音延伸出動詞或形容詞等各種語詞,然後結合了語詞,構成整段文句。

這裡要說明一點,在西方雖然從提倡自然主義的希臘斯多亞學派,就倡言過語言的模聲説。其後也獲得德國的萊布尼茲和赫德等人的認同,但他們所謂的模聲,指的是汪汪、啾啾等的狀聲(擬聲)詞。與我提出的,以名詞為主源頭的《仿聲取義》法並不相同。也由於狀聲詞在語言裡的重要性不高,所以這說法不被西方學者重視。 

 

四、閩南話與世界語言的關係

上一章提出了閩南話帶有豐富的《仿聲取義》的語言起源特徵,至於這特徵與漢藏語系以外的其它語言有關連嗎?結論是肯定的。有一本書叫《英漢語言親緣見證》,舉出了八百多個英漢語詞共源的例子,而我用閩南語去搜尋,不但找得到更多,而且聲音也更相近。以下舉一些漢語對應於英語的例子:

《蛇》Serpent   1.(大蛇、毒蛇)2.陰險毒辣狡猾者3.魔鬼、撒旦《漢語引申『邪』》

《鱷》crocodile   可追溯到希臘語。《閩南語音更接近。》

《雞》chicken     古英語為cock可溯自英語源頭的古日爾曼語。《閩南語音更接近》

《鯊》shark        可追溯到非州和西印度群島用語。

《鹿》roe           獐、鹿。可溯自英語源頭的古日爾曼語。《閩南語音更接近》

《魚》fish          魚類。魚不會叫,因滑溜得名。《閩南語音更接近。》

《馬》 mare        母馬。《閩南語音更接近。》

《鵝》 goose       鵝,雌鵝。《閩南語音更接近。》

《獼猴》monkey   源自非洲班圖語macaque。漢語又稱沐猴、潑猴。《閩南語音更接近》

《刀》 dagger     剁物聲短劍、匕首

《哭》 cry       哭。《與閩南語音更接近。》

《砂》 silt        泥砂 砂子的磨擦聲

《火》 fire         火燃的呼呼聲  

 

四、結語

上面的論述透過對語言起源的追索,幾乎已推翻了傳統對歷史文化的認知,由於茲事體大,不是短短一篇文章能夠說清楚,我不得不以出書的方式來詳細舉證論述,目前已經有了一些成績,希望書稿能夠如期完成,本文僅將起草中的內容大要,稍做鋪陳。

arrow
arrow

    谷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